標籤:
趴下掩護穩住
如何預防地震
地震防災三步驟:高效自救攻略,完整教學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
地震來臨時,黃金救援時間的關鍵在於迅速反應。地震防災三步驟: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並非空泛口號,而是基於科學原理的救命策略。 地震造成的傷害,往往不是建築物倒塌,而是室內物品的掉落和移動。 「趴下」能降低被砸傷的風險;「掩護」指的是躲在堅固的桌子或牆角,利用其結構阻擋掉落的物品;「穩住」則是在震動停止前保持不動,避免二次傷害。 務必事先規劃好家中及辦公室的掩護地點,並定期演練,讓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本能反應。 記住,快速反應比慌亂逃生更重要。 及時準備地震應急包,也能在災後提升你的自救能力。
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(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)
立即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:地震發生時,勿慌張逃離,應立即「趴下」降低重心,尋找堅固的桌子或牆角「掩護」頭部及身體,並「穩住」直到震動停止。此三步驟能有效降低被掉落物砸傷的風險,遠比慌亂逃生更安全有效。
事前規劃掩護地點並定期演練:在家中、辦公室等常處環境,預先規劃好地震發生時的掩護地點(例如堅固的桌子、牆角等),並定期與家人或同事演練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動作,將其內化為本能反應,提升應變速度。
準備地震應急包,提升自救能力:地震應急包應包含水、食物、急救用品、照明工具等,並放在方便取用且安全的地方。地震發生後,應急包能提供必要的生存資源,提升自救能力並等待救援。
地震防災三步驟:科學解讀「趴下」
地震來襲時,「趴下」是防災三步驟中的第一步,也是最基礎且關鍵的一步。許多人可能會疑惑,為什麼不是先逃跑,而是要先「趴下」? 這裡就為大家揭開「趴下」背後的科學原理,讓您瞭解這看似簡單的動作,如何在危急時刻保護您的安全。
為什麼要「趴下」?
地震發生時,建築物內的物品會劇烈搖晃、掉落,甚至翻倒。這些掉落物,例如燈具、書櫃、天花板碎片等,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。根據研究,地震中因掉落物砸傷的比例相當高,遠高於因建築物倒塌而受傷的比例。「趴下」的動作,能立即降低身體的重心,減少直接暴露在掉落物下的面積,從而降低被砸傷的風險。
「趴下」的正確姿勢
「趴下」並非隨意地倒在地上,而是要採取正確的姿勢,才能達到最佳的保護效果。以下是「趴下」的標準姿勢:
降低重心: 迅速將身體放低,盡可能蹲下或跪下,讓身體重心更穩固。
保護頭部: 用雙手或隨手可得的物品(例如書本、枕頭)保護頭部和頸部。頭部是人體最脆弱的部位之一,受到撞擊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
...
如何學習新技能
地震防護三步驟:高效自救指南,內政部消防署認證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完整教學
地震來襲時,關鍵在於迅速反應。內政部消防署及全球防災機構一致推崇的「地震防護三步驟」:趴下、掩護、穩住,能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傷害。 「趴下」能減少被倒塌物擊中的機率,記得緊貼地面保護頭頸,並遠離窗戶和容易倒塌的家具;「掩護」則建議選擇堅固的桌子或牆角,作為臨時庇護所,務必評估掩護物的穩定性;「穩住」則指在掩護物下保持冷靜,待地震結束後再小心撤離,並留意餘震。 切記,地震發生後,應立即檢查房屋結構安全,並依照預先規劃好的逃生路線撤離,準備好緊急避難包更是至關重要。 事前做好居家安全檢查,加強房屋抗震能力,才能真正提升自身與家人的防災能力。 記住,及早準備,才能有效應對突發狀況。
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(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)
地震發生時,立即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: 趴下緊貼地面保護頭頸,遠離窗戶及易倒塌物;選擇堅固的桌子或牆角掩護;穩住並等待地震結束。 事先辨識家中及辦公室最穩固的掩護地點,並將此資訊告知家人或同事。
地震後安全撤離與應變: 地震停止後,檢查建築物結構安全,關閉電源和瓦斯;穿戴保護裝備,攜帶緊急避難包,沿預先規劃好的安全逃生路線撤離;注意餘震,並選擇空曠地帶避難,避免再次受傷。定期演練逃生路線,並與家人溝通逃生計畫。
事前準備提升防災能力: 定期進行居家安全檢查,加強房屋抗震能力(例如固定家具);準備好緊急避難包,包含飲用水、食物、急救用品、手電筒等;與家人共同學習並演練「地震防護三步驟」,提升應變能力。 將緊急聯絡資訊及避難地點告知家人。
穩住:地震後安全撤離與應變
地震發生時,「穩住」不僅僅是指在地震當下保持鎮定,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結束後,如何安全地撤離到安全地點,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。地震後的環境可能充滿危險,例如建築物結構受損、瓦斯洩漏、電線掉落等,因此,地震後的安全撤離與應變至關重要。
地震後的冷靜與評估
地震停止後,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。深呼吸幾次,讓自己鎮定下來。接著,迅速評估周圍的環境,觀察是否有以下情況:
建築物結構是否受損: 牆壁、天花板、樑柱是否有裂縫、傾斜或倒塌的跡象?
...